布政司使衙門位於現今植物園內
布政使是次於巡撫的行政長官,官秩從二品官。負責全臺灣的財政、兵餉、內政、稅務、教育、軍事、刑罰、建築、公職人員任用、土地田畝、及各項協餉等事務,俗稱「 藩臺」、「藩司」,是一業務繁忙的高官,另有一助手布庫大使協助處理公務。
建於清光緒十五年的布政使司衙門,是當時管理民政及財政的機構,原本坐落於現在台北市中山堂的位置,日治時代初期則作為陸軍部及總督府的辦公廳,在新的總督府(即現在的總統府)於1919年落成之後才遷出。
1929年布政使司衙門因結構腐朽而遭廢棄拆除,1932年日人擬在總督府舊廳舍(布政使司衙門的舊址)用地上興建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因此將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部份遷移至植物園及圓山動物園內以及善導寺中保存,現存於植物園中的布政使司衙門已被定為二級古蹟,為一座七開間三進式的官式建築,由頭門、儀門、大堂以及左右廂房、中、左、右廊道所組成,和植物園一起見證了過往的時代。
布政司使衙門的修復
布政司使衙門於日治時代(1932年)遷至植物園內時,是一五開間的建築,但曾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遭盟軍轟炸(因為當時日本在植物園內有駐軍),而後進行了第一次的修復工程,衙門內許多水泥柱的部分即於該次修復而來。
攝於植物園-盟軍軍機掃射於椰子樹上所遺留的證據
布政司使衙門於1960年進行第二次的修復,但本次修復破壞了不少古蹟的原貌。
原五開間的建築被改建為七開間的建築:
紅色框起來部分為原有建築 ; 黃色框起來部分為1960修復時增建部分
(補充: 開間大小由中間往兩旁遞減)
1960年增建的部分卻因為技術水準低落導致雨水長時間侵蝕形成明顯的水漬。
日治時代搬遷時, 施工品質良好
而1960年代 科技進步了~但品質卻下降了, 真的需要好好檢討!
攝於植物園-失敗的修復
另外,在門神的部分在修復之後也出現很大的錯誤,一般來說, 中間部分站武門神,而兩旁站的是文門神。
中間門開啟~沒拍到武門神
清代文官的官服中間的補子文官為飛禽,武官為走獸
|
一品 |
二品 |
三品 |
四品 |
五品 |
六品 |
七品 |
八品 |
九品 |
文官 |
仙鶴 |
錦雉 |
孔雀 |
雲雁 |
白鷴 |
鷺鷥 |
鸂鶒 |
鵪鶉 |
練雀 |
武官 |
麒麟 |
獅子 |
豹 |
虎 |
熊 |
彪 |
犀 |
犀 |
海馬 |
但是修復後的布政司使衙門右邊的門上畫的其中一位文門神官服中間的補子卻是走獸。
而另外一扇門上的文門神,則是手持之物出現問題,文官手上所持之物不應該是戰戟。
根據植物園內的解說員透露:「之前我們有去追查當初繪製的人,但是我們找到的時候他已經去世了,我們訪問他的兒子想要得知其父生前拜的師傅,沒想到他兒子卻說:『沒聽說他有拜什麼師傅咧,只知道他很喜歡看歌仔戲!』。 」
由此可知,門上的文武門神是不是真有其人還是由畫師根據看歌仔戲得到的靈感而來就不得而知了。
布政司使衙門目前現況:
保存了中國古代的建築技術及風水哲學,以布政司使衙門的窗櫺為例:
窗條的數目為奇數,是取「奇」與「吉」之意。
衙門內也擺放各式當代的建築工法模型